八角笼比赛 《八角笼中》:赢一次吧

小编 25 0

《八角笼中》:赢一次吧

于理

本文有剧透

将近六年的时间,王宝强将主要精力都投入到新片《八角笼中》的编、导和演当中。《八角笼中》也是王宝强继12年前备受好评的《Hello!树先生》重回现实题材。再加上电影根据格斗孤儿事件改编,片方也颇有信心地在公映前展开多轮点映,电影获得很高的关注度。

八角笼比赛 《八角笼中》:赢一次吧《八角笼中》海报

主人公向腾辉(王宝强 饰)曾是格斗冠军,却一度入狱,出狱后向腾辉放下格斗,成为沙场老板。阴差阳错之下,向腾辉“绑来”一群无人照料的大山里的孩子,组成格斗俱乐部,本意是“演戏”,却假戏真做,对孩子们生出恻隐之心的他,继续带着孩子们进行格斗训练,希望能够凭借格斗打出一条生路。

八角笼比赛 《八角笼中》:赢一次吧向腾辉(王宝强 饰)

就这么十余年过去了,格斗少年们渐渐看到未来的曙光,来俱乐部的孩子也越来越多,可就在这时,少年们往日的格斗视频在网络上疯传,向腾辉被认为是利用孤儿格斗进行牟利,承受千夫所指,格斗俱乐部被迫解散……只是,“被拯救”的孩子们,真的拥有更好的出路了吗?

显然,“八角笼中”指涉的并不仅仅是格斗专用的比赛擂台,它也指涉困住孩子们的现实处境。这群大山里的孩子,来自极其贫穷的地方,他们大多没有父母,家里一无所有,吃饱穿暖都成问题,更不用谈接受教育了。无人管教的他们成为“小流氓”,以抢劫为生。

八角笼比赛 《八角笼中》:赢一次吧大山里无人关心的孩子

有人练体育是兴趣,但对于很多穷孩子来说,这是唯一的出路。能够走上这条路,也需要运气。不知人间疾苦的人,不免从旁观者的视角轻飘飘地说:让孩子去练格斗,太残酷了吧。可对于这群连饭都吃不上、只能睡在野外的孩子来说,三餐能够吃饱,能够在软绵绵的被褥里睡觉,已经是莫大的幸福,练格斗的苦,比不上吃不饱的苦。

八角笼比赛 《八角笼中》:赢一次吧《棒!少年》中的马虎,在《八角笼中》饰演了戏份很重的格斗少年马虎。两部作品异曲同工:穷人家的孩子将体育作为一条出路。

而对于向腾辉而言,带孩子练格斗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。成立了格斗俱乐部,有这么多孩子要张口吃饭,钱从哪里来?格斗曾给他带来痛苦的记忆,他有必要去“蹚浑水”吗?

电影必须得解决向腾辉的动机问题。在向腾辉一条线上,《八角笼中》的处理思路非常努力地向《我不是药神》靠近——普通人因帮助他人而获得一种“神性”。当然,效果如何是另一回事了。

向腾辉的动机有两点。一个是,他看到触目惊心的贫困,这触发了本性善良的他的巨大悲悯。他去往少年苏木的家,破落不堪的土屋里几乎什么都没有,苏木的姐姐患病躺在床上,她一开始以为是弟弟惹祸了、向腾辉是来要钱的,她的手几度微微地拉了下盖住下半身的被子……这样微妙的暗示折射了最深重的生活之苦,它将人困住了、物化了、吞噬了,人只能像牲畜一样最低限度地活着。向腾辉原本是想把少年送回来,但他最终决定帮助少年。

八角笼比赛 《八角笼中》:赢一次吧他人的贫穷刺痛了向腾辉

另一方面,格斗少年让向腾辉想到自身,他也曾经困在生活的八角笼中,好不容易凭借格斗打出一片天,却因为教练的“陷害”跌落生活的悬崖。向腾辉看似心死、不想再碰格斗,可他心中一直憋着一股气,他仍然渴望经由格斗重新站起来,经由格斗粉碎束缚底层人的所有不公,冲出这八角笼。所以,他训练这群格斗少年,既是对他们的拯救,也是一次自我拯救。

向腾辉的最初动机是有说服力的。可这个动机是否可以经受考验?《我不是药神》里,程勇并非从一开始就是“药神”,他从“人”到“神”有完整的人性转变过程。遗憾的是,《八角笼中》在向腾辉的人性转变上没有深挖,或者说,向腾辉的“神性”从一开始就确立了,然后就一马平川地行进。所以,电影未能解答观众的几个疑问,比如随着格斗学校的做大,来格斗学校的孩子越来越多,包吃包住包训练,孩子们的这些食宿费用均由向腾辉来承担,向腾辉的收入来源在哪,仅靠打比赛吗?一开始他只是招大山里的孩子,可如今很多功利性的家长慕名而来,向腾辉为什么想都没想到就照单全收?回想到现实中的案例,格斗学校备受质疑的是利用格斗少年“牟利”,向腾辉就没有私心吗?

在道德的暧昧地带,向腾辉有着怎样的人性搏斗,《八角笼中》并无触及。十年时间过去了,向腾辉就已经完成“神性”的成长,他就已经成为所有格斗少年“父亲”般的存在,他宽容、博爱、无私,为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奔走,不惜负债累累……人物是显得很完美了,但就人性的立体和深度而言,向腾辉就比不上《我不是药神》里的程勇。

八角笼比赛 《八角笼中》:赢一次吧向腾辉为什么可以为孩子们做出如此牺牲?电影的说服力还可以更充足一些。

《我不是药神》里,程勇的视角是主导性的,虽然电影中也有精彩的病人群像,但病人的诉求比较统一——有可以治病的药,可以活下去。而《八角笼中》里,向腾辉的格斗俱乐部能够运行下去,不仅需要有向腾辉的视角,也需要有格斗少年们的视角,即,为什么他们愿意追随向腾辉?为什么哪怕向腾辉可能是“骗”他们,他们也甘愿“被骗”?尤其是,贫穷是有重力的,它有时就像是沼泽,让人彻底失去摆脱贫穷的动力,甘愿一直沉沦下去,格斗少年就没有这样的困扰吗,如果有,向腾辉又是如何拯救他们的?

电影对格斗少年的群像刻画,同样流于简单,他们与向腾辉几乎就不存在冲突——除了格斗俱乐部不得不解散时。而由于向腾辉已具备“神性”,格斗少年们也没有被贫穷的重力拖住的烦恼,俱乐部解散的原因不得不全部归咎于外力,比如媒体和网友不分是非黑白的“圣母病”,比如他人的落井下石等等,多少也都脸谱化了。

不过,这些不足的存在,并不意味着《八角笼中》不值得看了。这部电影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涉及格斗,也具备体育类型片的一些元素,所以也有很多观众将它与《摔跤吧!爸爸》联系起来。但《八角笼中》又不是那种传统的励志型体育电影,它不是按照“小人物困顿-打击后崛起-战胜强大对手-实现最终逆袭”这样一个模板推进,电影中没有太多的训练和比赛场景,没有太多的激情和燃,也没有那种所谓的“逆袭”。

相反,作为体育片的《八角笼中》是反类型的,因为“不燃”。电影“燃”的元素不足,并非创作者力有不逮,而是格斗少年们的最大对手,从来都是贫困,是几乎固化的阶层,无从燃起。

电影曾出现了格斗少年打水漂的情节,并在之后以成年马虎(陈永胜 饰)的一段台词予以呼应。“你玩过打水漂吗?不管石头漂多远,最后都会沉入水里,这就是我的命。”

换句话说,格斗是这群少年唯一的出路,可走出贫困阻碍重重,这条出路随时有可能被堵上,阶层跨越混杂了太多的血泪,仍可能一败涂地。比如俱乐部被关,孩子们又被送回大山。可就算俱乐部被关,向腾辉也给成年苏木(史彭元 饰)和马虎安排了其他俱乐部,向腾辉没有想到的是,他们竟然仍在重蹈昔日自己的覆辙:苏木因拒绝吃药被其他俱乐部成员踩断腿,职业生涯差点彻底毁了;马虎“重操旧业”,最后因抢劫被捕入狱。

八角笼比赛 《八角笼中》:赢一次吧苏木和马虎一度又被现实打回原形

这是令向腾辉心碎、也是令观众心碎的一刻——当向腾辉重新找上马虎时,却发现马虎又像儿时那样在抢劫……在向腾辉震惊、遗憾、痛心的目光中,马虎流下泪水并说出这句宿命般的话。难道底层孩子的命运只能堕落?难道格斗少年们十年的血汗付出,最终还是回到原点?

电影什么都没说,但它又质问了一切。这是《八角笼中》最宝贵的底层视角。它没有鸡汤式的热血,没有廉价的拯救,只有对底层困境真正的平视。在这一点上,《八角笼中》虽是体育片,它反而跟《我不是药神》一样,直抵现实困境。

电影最后一场格斗戏,肆意飞扬的暴力美学,苏木的绝地反杀,是要给观众一个情绪出口。但很多观众仍然觉得“憋屈”,他们或许会认为是导演拍得“平”了。但其实,“憋屈”才是现实的结局。因为苏木得以参加比赛的前提,是向腾辉在媒体面前又一次“黑化”,底层小人物一再自我牺牲才能换来徒弟的一张入场券,他也不能到八角笼边给徒弟助威,而是在苏木赢了之后,点燃一支烟,从过道默默离开;苏木赢了,一个格斗少年终于冲出八角笼,仍有许多少年被贫穷的八角笼困住,被现实的八角笼困住,就像俱乐部关了,马虎入狱了……

八角笼比赛 《八角笼中》:赢一次吧电影有胜利,却“不燃”

电影就此戛然而止,然后是字幕给出的光明结局。一切尽在不言中,一切也不能说得太透。底层没有爽文叙事,看似赢了,仍然有太多人输了。电影以反类型、反高潮的叙事,损失了商业性的情绪宣泄,确保了它真正的现实主义品格,也彰显了从底层走出的王宝强深刻的人文关怀。在这一点上,《八角笼中》值得一份尊敬。

既然“生如野草”,那么“不屈不挠”是唯一的选择。哪怕冲出八角笼那么难,哪怕石子终究要落下,但走出一个是一个,赢一次是一次。哪怕电影仍有不少不完美的地方,但我仍然乐见它去赢一次。

本期编辑 邢潭

《八角笼中》的艺术含金量到底有多少?20亿票房,王宝强赚了多少

提起王宝强,很多人脑海中立马会浮现出一个词:

努力。

八角笼比赛 《八角笼中》:赢一次吧

出生于普通农村家庭,没有任何背景,完全是靠自己的本事一步步跻身一线。

更让吃瓜群众们感慨的是,浸淫娱乐圈这么久,竟然没有任何负面新闻,也难怪大家都说:

“王宝强是娱乐圈真正的清流。”

包括从王宝强的第一部作品《盲井》开始,他在影视作品中的角色,都非常“接地气”。

比如《士兵突击》里看似木讷笨拙,实则踏实纯粹的许三多;

八角笼比赛 《八角笼中》:赢一次吧

比如《天下无贼》里淳朴善良的打工仔傻根;

八角笼比赛 《八角笼中》:赢一次吧

还有《泰囧》里憨直爽快,只认死理的“宝宝”。

八角笼比赛 《八角笼中》:赢一次吧

这些平凡如草芥的普通人角色,构成了如今我们熟悉的王宝强。

但也有人觉得,王宝强这是笨鸟先飞,但总归飞不太高。

拿他导演的处女作《大闹天竺》为例,评分只有3.7,“低俗、业余、浮夸”的评价比比皆是。

八角笼比赛 《八角笼中》:赢一次吧 八角笼比赛 《八角笼中》:赢一次吧

《大闹天竺》就此成了王宝强“资质平庸”的证明,也引来不少人的群嘲:

“王宝强真不是导演这块料,还是回去好好拍戏吧。”

但没人会想到,最近上映的电影《八角笼中》会让他咸鱼翻身,博得一片叫好声。

19万人给出7.4的评分,票房超20亿,可以说《八角笼中》完全打破了以往对王宝强的一切想象。

八角笼比赛 《八角笼中》:赢一次吧

就像有人说的,看了《八角笼中》,有种“班级差生突然飞速进步的感觉”。

在皮哥看来,《八角笼中》绝对是王宝强审美体系的全面升级,说是“文艺商业片”也不为过。

如今距离这部电影正式上映已半月有余,今天皮哥就和大家聊聊,王宝强在这部电影的艺术范儿,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?

八角笼比赛 《八角笼中》:赢一次吧

首先,王宝强在这部电影玩起了“高级感”。

还记得当初看《大闹天竺》时,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缺乏画面表现力,有种扑面而来的“网大”质感。

八角笼比赛 《八角笼中》:赢一次吧

但到了《八角笼中》,王宝强显然做了精心准备,从摄影到美术不再流于俗套,而是有了令人惊艳的“高级感”。

比如,在影片前半部分,两场发生在雾中的戏,把这种“高级感”玩得淋漓尽致。

第一场戏,是独自驾车的向腾辉半路突遇意外,下车查看情况。

夜色朦胧,雾气氤氲,只有昏黄的车灯照亮浓雾,将整个环境打造成了一个被神秘和危险气息缠绕的舞台。

八角笼比赛 《八角笼中》:赢一次吧

孤身一人的向腾辉身处这方混沌舞台,在惊惶不定中,遭到“熊孩子们”的突然袭击。

第二场戏,是向腾辉格斗俱乐部的开业典礼,他和孩子们在雾霭缭绕中,等待“金主”王总的到来。

同样是浓厚的雾气,同样是焦躁不安的向腾辉,却没有了那时的灯光笼罩,只剩下雾色茫茫中的清冷阴沉,制造着不安的气息。

八角笼比赛 《八角笼中》:赢一次吧

雾中遇袭,雾中的开业典礼,看似相同的自然环境,却在光影作用下,酝酿出截然不同的情绪氛围。

类似的表达方式,在《八角笼中》屡屡可见。

当向腾辉在电视台演播厅接受采访时,周围台下一片漆黑,唯有一束清冷的光打在他身上。

八角笼比赛 《八角笼中》:赢一次吧

一方面向腾辉是这个舞台的主角,光束下的他受到大众瞩目;

另一方面他又是处于风口浪尖的“罪人”,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,聚光灯凸显着他此时此刻的孤立无援。

当向腾辉遇到重拾打劫勾当的马虎,广角俯拍镜头中,向腾辉追赶逃走的马虎,麦浪将二人紧紧包围,诉说着造化弄人的辛酸无奈。

还有孩子们站在山丘上,眺望着似乎触手可及的璀璨星空,壮丽震撼的景象与这群苦命的孩子之间,形成了一种无形中的命运连结。

八角笼比赛 《八角笼中》:赢一次吧

何为高级感?

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: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。

靠的不是大段台词堆砌,而是构成电影画面的各种元素。

情绪浓烈的灯光设计,画面构图的巧妙布局,都带给观众在身体和心灵上的极致享受。

八角笼比赛 《八角笼中》:赢一次吧

就像很多观众留言说的,

《八角笼中》的每一帧画面,都长在了我的审美点上。

其次,在精致的形式之外,影片也建立了粗粝浑厚的现实底色。

八角笼比赛 《八角笼中》:赢一次吧

只有画面造型的写意,其实还算不得一部好电影。

如何用电影的手段,完成现实意义的表达,才是《八角笼中》艺术体系得以成立的内核。

就像《大闹天竺》,失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整个故事没有落地,观众只看到所有角色都在搞怪耍宝,却无法与之共情。

八角笼比赛 《八角笼中》:赢一次吧

这一次王宝强吸取了教训,从影片开始便搭建起沉浸感十足的现实情景。

故事在一段DV录像中开场:

摇晃的镜头画面中,两个年幼的孩子在街头的八角笼中打得头破血流,四周围满了好奇的路人:

这该不会是真打吧?简直太残忍了······

八角笼比赛 《八角笼中》:赢一次吧

手持摄影机的抖动拍摄,具有年代感的模糊画质,再加上富有生活气息的街头景象,

那种未经雕琢的纪实效果以及粗糙的毛边感,让影片的现实质感瞬间呼之欲出。

最值得称道的,无疑是影片最后那场至关重要的格斗比赛。

这场比赛大胆运用黑白影像的形式处理,这不禁让皮哥想起好莱坞大导演马丁·斯科塞斯的经典影片《愤怒的公牛》。

八角笼比赛 《八角笼中》:赢一次吧

但《八角笼中》并不是对经典的随意模仿,而是本身对写实性的高度追求。

远处的灯光照亮格斗赛场,铁丝网的阴影投射在苏木和对手的身上,黑白色调的强烈对比彰显着,这场比赛的生猛与残酷。

透过与选手几乎零距离的镜头,我们能感受到拳拳到肉的酣畅淋漓,汗水与血沫在我们眼前划过,让人完全置身于紧张与窒息的比赛进程。

八角笼比赛 《八角笼中》:赢一次吧

直到决斗结束的那一刻,画面又重新恢复彩色,我们才得以从中抽离,不得不说这种写实化的处理做得相当到位。

另一方面,影片的现实质感,也来自片中孩子们扎根于土地“野蛮生长”的姿态。

风尘弥漫,黄沙漫天,贫瘠的土地是马虎这群孩子赖以生存的家园。

八角笼比赛 《八角笼中》:赢一次吧

也是这样的土地,才能孕育出这些纯粹无暇的“野娃娃”,镜头中的这群孩子似乎与荒芜的土地已然融于一体。

野蛮生长的生存状态贯穿于始终,让人在扑面而来的粗糙感中,感受着现实的力量。

八角笼比赛 《八角笼中》:赢一次吧

这种对于人物本身的细微记录,作为一种“催化剂”,让每个角色的情感表达更为细腻。

就像格斗俱乐部解散前的那顿散伙饭,这是向腾辉和孩子们的至暗时刻,镜头也在暗中悄然捕捉着,在场者的心理变化。

八角笼比赛 《八角笼中》:赢一次吧

比如向腾辉从初始的沉默,到后面佯装怒火的爆发,以及躲在暗处的悄悄落泪;

比如马虎从一开始的乐观潇洒,到听闻散伙时的不敢置信,此时的他眼中只剩愤怒与失望。

所有人的情绪转换,是有现实逻辑支撑的。

细细咂摸,戏中角色的置之死地而后生,何尝不是王宝强本人的自我表达。

八角笼比赛 《八角笼中》:赢一次吧

比如那些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,也是当年那个在少林寺学功夫、独自一人北漂的王宝强。

比如向腾辉年少经历的坎坷,与母亲的感情,甚至是拍摄《盲井》时的照片,也都能看到王宝强自己的影子。

八角笼比赛 《八角笼中》:赢一次吧

戏里的情节与戏外王宝强的经历形成呼应,在有些人看来这是王宝强埋下的“彩蛋”,但其实是王宝强完成个人艺术表达的关键一步。

放眼国际影坛,这种具有自传色彩的融入,对于一个电影导演而言亦是成熟的艺术表达。

诸如费里尼、伯格曼等国际大导,抑或贾樟柯、姜文等国内名导,都会多多少少把个人经历加入自己的创作。

这足以证明如今的王宝强已经挣脱《大闹天竺》时被商业利益的“绑架”,开始在对生活经验的追溯中找寻自我。

最后,《八角笼中》没有把现实完全放在台面上讲,而是埋设了很多有意思的隐喻。

八角笼比赛 《八角笼中》:赢一次吧

可以看到,近几年不少电影为了追求所谓的“艺术性”,都玩起了隐喻。

但掌握不好隐喻的尺度,就容易砸自己招牌。

好在王宝强掌控好了火候,他把一些具有隐喻色彩的事物很好地融于现实语境,赋予了影片多重意味的解读。

就像片名“八角笼中”,表面上,八角笼中是向腾辉让孩子们格斗的场所;

八角笼比赛 《八角笼中》:赢一次吧

但往深了看,逼仄的八角笼又隐喻着每个人所处的人生困境。

无论是向腾辉、王凤还是孩子们,他们困兽犹斗般与苦难的生活做斗争,期望某一天可以冲破束缚他们的牢笼。

在皮哥印象里,片中有两个地方,把这种隐喻手法用到了极致。

一是发生在街头的川剧表演,各种面具在演员的脸上不断变换。

在灯火的映照下,演员的面具与车窗内向腾辉消沉麻木的面孔,交叠在一起,隐喻着人物此时的复杂心境。

八角笼比赛 《八角笼中》:赢一次吧

在互联网的恶意描摹中,向腾辉是带着面具的恶魔,为了一己之私虐待孩子的罪犯;

与此同时,面具也指涉着当初的向腾辉为了创办格斗俱乐部立下的“虚假人设”。

而此时的他想要做的,就是卸掉层层面具,去面对真实的自己。

这场戏绝对是整部电影的点睛之笔,突然而至的川剧表演如同神迹降临,在如梦似幻的氛围中点醒梦中人。

八角笼比赛 《八角笼中》:赢一次吧

二是向腾辉经常叼着的雪茄。

一开始,雪茄是向腾辉将自己伪装成“社会大佬”的重要标志。

在他眼里,雪茄是证明自己身份的象征,也是他与不同阶层打交道的“通行证”。

影片最后,向腾辉在比赛结束后,点起一根雪茄抽了一口,转身离去。

八角笼比赛 《八角笼中》:赢一次吧

此时的他完成了对孩子们的救赎,并在这一过程中寻回了自我;

这根新的雪茄,则成为向腾辉人生新起点的动人隐喻,意味着他终于放下了过去那个“虚假包装”的自己。

能够把隐喻用得如此熟练巧妙,足以证明王宝强艺术表达上的进步,也让电影有了更为发人深省的思考维度。

如果说此前的王宝强,只是一个努力的老实人,或者说一个勤奋的演员;

那么如今的他,已经在朝着艺术家的道路越走越近。

八角笼比赛 《八角笼中》:赢一次吧

诚然,《八角笼中》在一些细节处仍然有笨拙之处;

但这点“笨拙”,亦是督促王宝强继续强化自己的动力。

票房破20亿,片方分账7亿+,这次王宝强是名利双收。

希望王宝强可以守住初心,把这种艺术范儿继续发扬下去!

文/皮皮电影编辑部:阿志

©原创丨文章著作权:皮皮电影(ppdianying)

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